淮河流域上消化道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模型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淮河流域不断遭受工业点源污染和其他面源污染,媒体也陆续报道了淮河流域“癌症村”的出现.本文探讨了淮河流域14个监测县5810个行政村的消化道肿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作者从流域和行政区划等多维空间角度出发,通过全局的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和稳健回归对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分析,以局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测各类环境因子,在不同地区对贝叶斯调整的上消化道肿瘤死亡率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消化道肿瘤死亡的风险评估模型,其中,包括地表水水质等级、浅层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分级、化肥施用量和经济密度等6类环境危险因素.根据局部回归模型中各监测点环境因子的回归系数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提取出当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从14个监测县区总体上看,地表水水质等级和GDP与肿瘤呈负相关,其他环境因子均与肿瘤死亡存在正相关.但从局部角度看,不同地区环境影响因子种类和影响强度有较大差别.其中淮河流域江苏段以化肥施用量、土壤多环芳烃含量、GDP和河网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安徽段以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和化肥为主,河南段主要是以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和化肥为主,同时河南沈丘县地表水水质等级对当地影响较大.山东段虽然也探测出来部分环境危险因子的存在,但没有发现其与肿瘤死亡的关联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上消化道肿瘤、环境因子、模型分析
14
R735;X50(肿瘤学)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I19B03
2012-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