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0001-5733.2003.04.009
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辉长岩部分熔融的熔体特征
采用透射电镜对辉长岩塑性变形过程中产生的熔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950~1000℃时出现初熔,初熔熔体呈薄膜状分布于两个斜长石边界,或者呈三角形状分布于3个斜长石之间. 这种早期熔体的SiO2含量在60髎左右. 在1050℃时,熔融程度增加,熔体不仅出现在斜长石之间,也出现在斜长石与辉石或磁铁矿之间. 熔体的SiO2含量低于50髎. 斜长石之间的熔体薄膜随熔体含量增加而变宽,把孤立的熔体三角形贯通,形成彼此连通且定向排列的熔体三角形. 这可能是在构造差应力作用下熔体向应力小的方向运移和聚集的结果. 这些熔体中有许多均匀分布的0.1~0.2μm的暗色"小球",暗色 "小球"周边的硅酸盐熔体富硅贫铁,SiO2含量超过70髎,而暗色"小球"成分富铁贫硅,SiO2含量低于40髎,这表明熔体发生了分异. 其中富铁贫硅熔体局部发生了结晶作用,形成了树枝状磁铁矿雏晶. 熔体成分分异使富铁成分从玄武岩浆中分离,这对磁铁矿富集成铁矿起到重要作用.
部分熔融、熔体分布、差应力、辉长岩
46
P584(岩石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G1998040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0202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项目2002B0059
2003-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8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