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中的多囊虫类放射虫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为了多角度理解海洋纹层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利用在西菲律宾海采集到的含纹层硅藻席的XT47孔岩心样品,进行多囊虫类放射虫的组合变化与环境意义分析.研究表明XT47孔岩心上段260 cm厚硅藻席沉积中含有丰富的放射虫、丰度高于2×104个/克;中段260~460 cm出现5次放射虫丰度高峰与红粘土的交替旋回沉积;下段460~630 cm红粘土沉积层中放射虫稀少.依据放射虫地层种的初现生物事件,470 cm以深的年龄大于0.34 Ma,表明西菲律宾海硅藻质沉积形成于中更新世以来.此外,受暖水影响控制的Tetrapyle group和Didymocyrtis tetrathalamus tetrathalamus相对丰度在末次冰盛期(LGM)呈现显著的低值期,推测在LGM期西菲律宾海北赤道暖流的影响强度是变弱的.值得注意的是,多囊虫类放射虫的丰度与生物硅含量的变化趋势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推测4次生物硅含量高峰是由大型硅藻(盘筛藻)的急剧增加导致的,即西菲律宾海LGM期盘筛藻的勃发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强弱变化;进一步发现盘筛藻的4次勃发强盛期对应着胶体虫相对丰度变化的低谷期和中深层冷水种相对丰度变化的高峰期,前者指示上层水体成层化减弱、后者指示中深层水体中营养物增多.据此,认为西菲律宾海LGM期盘筛藻勃发的4次强盛期是由于上层水体成层化减弱、下层水体中丰富的营养物上涌引起.研究结果可为菲律宾海盘筛藻勃发在LGM长时间持续并最终在海底形成厚达近3 m的硅藻席沉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多囊虫类放射虫、生态环境、水团、地层学
46
P539(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
2021-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85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