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湿婆教派悉檀多支派后期发展阶段研究
湿婆教派作为印度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与毗湿奴教派、帕克蒂教派并称印度教三大教派.悉檀多支派是湿婆教派的主要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后逐步向中印度和南印度传播.公元8~12世纪,悉檀多支派处于全面兴盛的阶段,其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印度次大陆.12世纪后期开始,悉檀多支派在中印度和北印度逐渐衰退,最终在泰米尔地区得以存续和发展.本文以12世纪末为界,将公元5~19世纪的悉檀多支派分为前、后期两个发展阶段:5~12世纪为前期发展阶段,是该支派的繁荣时期,其信徒遍布全印;13~19世纪为后期发展阶段,是该支派的式微——复兴发展时期,主要存续于南印度.文章主要研究后期发展阶段,即从该支派开始式微到扎根发展于南印度这一阶段.这期间,北印度和中印度的悉檀多支派几近匿迹;南印度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宗教理论家;《迈坎达经》的成型标志着该支派宗教哲学理论的最终成熟;阿戈拉的《敬拜指导》和迈坎达的《湿婆真谛》等明确了该支派的宗教仪式规范.从印度教王国统治时期,到莫卧儿王朝时期,再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该派在南印度一直处于正常发展的态势.悉檀多支派在印度次大陆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13~14世纪,该支派成为斯里兰卡北部最重要的宗教派别;20世纪,随着大批印度移民信徒,该支派传播到欧美地区,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悉檀多支派、湿婆教派、印度教、印度宗教、印度
2020-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