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511X .2022.05.013
中国传统艺术意境中"隐"的文化思维本质
"隐逸"精神是中国艺术意境表现中最核心的艺术审美特征,艺术意境作为"隐逸"艺术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与艺术审美表现中的"虚""淡"品质一起,共同塑造、建构了中国艺术意境表现的审美精神内核."隐"的规律最初源自于人的内心,其动力源自于中国历代传统文人士大夫个人的人格修养和价值追求."心"是"隐"的美学意蕴生发、酝酿及至演变、呈现的最初载体,艺术意境的创造从"心"择"物"开始,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创造源自"心"对外部事物选择而做出的一系列情感回应.在"心"与"物"的共鸣关系中,蕴藏着一条隐性的逻辑规律.先由"心"择"物","物"则会隐于"心",然后"心"将"物"中隐藏的"象"进行加工转化,即为"心象"."心象"经过创作主体情感的酝酿以及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具有"境"的审美属性的艺术载体,即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中的"境"隐匿了创作主体的"心",即"境"隐"心"."隐"的规律是在"心"隐"物"、"物"隐"象"、"象"隐"境"、"境"隐"心"再回到"心"隐"境"的完整循环过程中实现的,一切艺术意境的创造都是在由"心"到"境"的隐性循环中反复酝酿、相互映照,最终得以实现.中国传统"隐逸"艺术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艺术创作者们自身的隐逸人格精神的一种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艺术的审美能够完全走向一种自觉的艺术意境的追求,这取决于艺术家自身修养的积累以及由此生发而出的自我隐逸人格精神的锻造.
传统艺术、艺术意境、心象、隐逸
24
G40-059.3;B01;J2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BA021
2022-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