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县域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研究
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存在边界不规整、内部地类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提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优化效果验证"的研究路径.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集成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GM)等研究方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缓冲区对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和原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进行优化;分别从景观连通性和空间协调性角度量化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管控区的优化效果.结果显示:①金坛区MSPA核心区面积为10833.64 hm2,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质量高和较高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对一致.②最终识别生态源地9个,总规模9085.48 hm2,约占全域面积的9.31%,其中林地型6个,湖泊水库型3个,主要位于茅山森林公园、钱资荡湿地和长荡湖地区.③提取生态廊道共计41条,总长度达284.71 km,包括16条重要生态廊道和25条一般生态廊道,在茅山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分布较为密集.④优化后生态保护红线规模增加1700.57 hm2,可能连通性指数PC均值从22.10提高到25.06,整体连通性指数IIC均值从21.13提高到25.05,优化后生态管控区规模增加90.59 hm2,与耕地、建设用地冲突占比分别下降0.95%、0.57%.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要求,可以作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的有效手段,为划定方案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InVEST模型、生态保护红线优化、金坛区
43
TU986.52;Q149;X17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1264
2024-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214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