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类型耕地撂荒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系统性探寻耕地撂荒现象,有助于因地制宜地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基于全国346个代表性山区县的抽样调查,本文利用空间分析和分层线性模型等方法,系统揭示不同类型耕地撂荒的时序、规模、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决定因素,以期为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耕地的撂荒时间节点存在显著差异,坡耕地、旱作梯田、水作梯田、平地水田和平地旱地依次撂荒,耕作条件较差的耕地更早遭遇撂荒,特别是坡耕地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撂荒.目前,26.64%的农户经历过耕地撂荒,撂荒耕地的面积占比达到9.88%,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水田撂荒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而坡耕地和旱地则多发于黄土高原、东南沿海和西南山区.撂荒情况受村落和农户特征影响,这两个层面分别对撂荒变异解释了44.83%和55.17%.从事非农工作、年长及身体状况较差的农户更可能撂荒耕地;同时,遭受野生动物侵害、土地细碎化严重且灌溉条件不佳的区域更易撂荒.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压缩了农业收益,使得农户种粮收益偏低,旱作梯田甚至面临亏损.因此,撂荒地的治理应聚焦坡耕地和梯田,政府应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与整治,普及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以降低耕地经营成本,提高农耕效益.
耕地撂荒、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分层线性模型、山区
43
F301.24;S157;F299.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项目
2024-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1977-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