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演变及影响机制
“五化协调”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个体效应与时点效应模型,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角度选取指标(以下简称“五化”),构建“五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东北振兴前后20年间(1993-2013年)东北地区40个地市单元“五化”协调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失调阶段,但增长趋势显著,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时间上可划分为1993-2002年波动期、2003-2008年增长期、2009-2013年平稳期三个阶段.区域上可划分沿哈大线形成的轻度失调区,黑龙江中部与西部、吉林西部、辽宁大部为主的中度失调区,黑龙江西北部、东部与蒙东地区为主的严重失调区三个类型.“五化”协调内部各子系统空间表现各异,分异程度依次为: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从影响机制来看,教育投入、技术投入、农业投入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工业水平、开发程度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负相影响,开放程度、资本投入、治理投入未对协调造成明显影响.
“五化”、耦合协调度、东北地区、影响机制
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630749
2018-04-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