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节事活动为例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取实地景观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在空间生产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节事文化空间的"第三空间"性质.研究表明:第一,政府在节事活动中占绝对的权力地位,以行政和财政手段投入节事活动,从而赋予实体空间新的文化符号意义,进而实现空间的再生产.第二,政府努力创造非排他的消费条件,从而使得人们公平地享受节事活动这一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机制下空间再生产中的不公平性.第三,该区域的节事活动努力营造观念与实践、自我与他者融合的"第三空间",使空间具有自下而上的再生产活力.第四,与历史密切联系的节事活动增强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资本.从结论延伸出两个建议:第一,区域性节事活动的策划组织人应将节事活动与本区域的历史植根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区实体空间恒久且独特的文化软资产.第二,强化个体日常社会实践和抽象文化符号的联系,加强个体对本区文化形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认同.
空间生产理论、节事活动、文化意义、北京
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2;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4ZDB139
2015-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99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