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垦区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中西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参鉴模式之一.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分两个层次深入分析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及与其他农区城镇化的差异.按照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和发展主体进行划分,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1947-1978年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阶段,1979-至今自下而上为主的快速城镇化新阶段.从动力因子视角对垦区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0年间影响垦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依次是市场力、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与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比,黑龙江垦区远离大都市区,城镇化动力表现为典型的“内生性增长”,其发展模式可为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村镇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但垦区的城镇化方式有其特殊性和先天不足,应加强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规划农垦小城镇,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垦区、城镇化、驱动力、黑龙江省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08、4120115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H31B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42
2013-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2066-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