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4
江淮地区气温变化对一季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最高和最低气温不同的变化特征会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产生明显影响.根据江淮地区代表性站点近50年来一季中稻产量形成阶段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统计分析表明,1991年以来,最低气温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气温,日较差减小,极端高温事件强度、频率有所增强.利用安徽省农科院2000~2004年中稻分期播种试验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数据与产量形成阶段的最高与最低气温不同步长滑动平均值进行动态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对水稻产量构成和产量在始穗前和始穗后各有一个负影响时段,其影响程度始穗前大于始穗后;对结实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再次是产量;最低气温的影响大于最高气温.随着滑动步长的增加,最高气温负影响程度的增大主要体现在抽穗前,最低气温则贯穿于整个产量形成过程中.
气候变暖、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季中稻、产量、产量构成
27
P4(大气科学(气象学))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611B-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B04
2008-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6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