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山地—湖泊地区雨季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
本文旨在解析高原山地—湖泊地区雨季地表水补给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基于2022年7-8月在洱海流域采集的多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和遥感技术,量化地表水的补给源和比例,并探究水体转化机制.结果表明:①洱海流域雨季降水受蒸发和季风气候等影响,其氢氧同位素值与地下水和地表水相比偏负.地下水δD、δ18O表明,在高海拔及富水性高的区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偏负,d-excess值则表明不同含水岩组的蒸发差异.地表水氢氧同位素值随着水体从入湖河水经过洱海湖水到出湖河水的流动逐渐偏正,其中苍山东坡和南部区域同位素值较北部区域而言更偏正,就苍山东坡而言,其中游地区蒸发作用最为显著.②苍山—洱海间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显示,地表水对其下游混合水体的贡献率最大.其中降水和地表水在苍山—洱海间各河段的贡献率皆表现为,在出山口以上河段的降水、地表水贡献率小于出山口之后河段;而地下水贡献率反之.③沿河流流向,其地形、地质条件、地表覆盖和水汽特征共同影响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状况好、地表温度高和实际蒸散量多的区域,降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多;植被覆盖状况较差的区域,地表水的补给较多;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贡献率则取决于含水岩组类型.
氢氧稳定同位素、地表水补给来源、苍山洱海、高原湖泊、遥感技术、贝叶斯混合模型
79
P641;S151.93;P736.4
2024-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1862-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