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1821/dlxb201901004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识别的主导因素与空间稳定性约束机理

引用
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制度和战略,对中国长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与再组织将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从地域性角度出发,探寻主体功能区发生性(形成与演化)和反馈性(识别与规划)时空机理与规律是地理学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科学问题.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国土空间开发条件综合评价,识别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适宜性空间格局.基于对西南山区发展约束条件的基本认识,提出了地域主体功能空间分异的主导性约束假设,设定地形和区位为原生性主导因素,验证了其与区划指标系统的定量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解析了主导因素约束机理并提出了地域主体功能区的空间稳定性机制.研究发现:①开发与保护适宜性识别结果的格局指向清晰.城市化适宜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都市区和部分周边区县,区域副中心(万州和黔江)适宜性也相对较高.生态保护适宜的区域集中于渝东北秦巴山区及部分三峡库区区县,同时包括渝东南武陵山区所在区县.②地形和区位因子在本区域对主体功能区的识别与形成具有主导约束作用.回归分析显示,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与地形因子相关性水平达到显著的超过70%,区位因子超过40%;两者综合后与区划标志变量(A、B指数)的相线性相关拟合度R2均超过0.8;地理探测器发现,地形和区位因子对区划指标的约束性分别有9个和7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对A、B指数的解释度分别约为70%和60%,两者叠加后,约束水平全部达到显著,对A、B指数的解释度在90%左右.③空间稳定性机制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主导因素约束的稳定性传递机制,称为客观稳定性;其二是基于指标体系的局域相对性和算法的内部抵消机制,称为主观稳定性.两种机制的协同性验证了区划技术系统的地域适应性和科学性.

主体功能区识别、主导因素约束、空间稳定性机理、地理探测器、重庆市

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575,41571419,41601149,41501582;重庆市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专项cstc2015shmszx20014;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cstc2013jcyjA00012;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3XLB019

2019-04-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44-6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理学报

0375-5444

11-1856/P

74

2019,74(1)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