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1821/dlxb201505010

历史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引用
运用Arc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至衰落阶段.②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转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人类活动空间重心发生了转移.③遗址主要分布在1~5级坡度上,其比重由春秋—秦时期的75%增至清—近现代时期的93.75%;而遗址集中分布高程则由春秋—秦和西汉—南北朝时期的4~8级转移到后3个时期的1~4级,且其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从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向低海拔平原、从高坡度向低坡度转移.④研究区遗址演变模式与典型干旱区遗址迁移模式相反,表现为特殊的“中上游”下游”迁移的“湿润模式”.⑤研究区文化遗址分布、时空演变受政治、经济、生产力等人文因素和地貌、海拔、坡度、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其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虽然遗址分布和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河谷谷地、阶地、平原、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指向性规律,但更突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商贸交通等“人文力量”指向性规律,这一点在中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伊犁河谷、历史时期、文化遗址、时空分布、驱动力

7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H48F01;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2013T2Z0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65,41301204 [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llar Program,No.2012BAH48F0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Visiting Professorship for Senior International Scientists,No.2013T2Z0004;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171165,No.41301204]

2015-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96-80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理学报

0375-5444

11-1856/P

70

2015,70(5)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