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
以北宋暖期为研究时段,依据历史文献中有关“田亩”与“户额”的记载资料,通过对赋役、户籍、土地等制度的考证,订正了北宋中期各路耕地面积和府级人口数量;并以地面坡度、海拔高程和人口密度作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导因子,网格化重建了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空间分布格局(60 km×60 km).结果表明:(1)北宋中期境内耕地约7.2亿亩,北方占40.1%,南方占59.9%;人口数量为8720万人,北方占38.7%,南方占61.3%;境内土地垦殖率为16.6%,人均耕地面积为8.2亩.(2)垦殖率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两湖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其垦殖率基本在40%以上;而岭南、西南(除成都平原外)、东南沿海和山陕黄上高原等地区垦殖率较低,其垦殖率大多小于20%.(3)耕地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低海拔(< 250m)、中海拔(250~1000 m)和高海拔(1000~3500 m)地区的耕地分别为4.43、2.15和0.64亿亩,其相应平均垦殖率为27.5%、12.6%和7.2%;而平耕地(≤2°)、缓坡耕地(2°~6°)、坡耕地(6°~15°)和陡坡耕地(>15°)的面积分别为1.16、4.56、1.44和0.02亿亩,其平均垦殖率分别为34.6%、20.7%、8.5%和2.3%.
土地利用/覆被、耕地空间分布、网格化重建、北宋中期
66
K24;S75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0102, 2010CB950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61[Foundation:China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No.2010CB950102;No.2010CB950901;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971061]
2012-03-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53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