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系规模调整和空间演化特征的测度与分析——以南京市普通高级中学为例
基于分形理论和可达性理论,运用学校规模测度技术和地理空间测度技术对南京市2006年和2010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运用Hausdorff维数测度学校规模位序,运用关联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运用集聚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运用时间可达性测度技术测度学校的可达性。测度结果显示:①2006-2010年间,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呈扩大趋势,但体系规模总体均衡,且5a来规模差异有所缩小;②学校空间布局相关性高,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空间相关性呈现加强趋势;③学校空间布局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主城区学校空间布局趋于均衡(分散),而使郊区空间布局趋于集聚(集中);④无论5a来趋于分散的主城区学校布局还是趋于集中的郊区学校布局,调整后区域内学校可达性都降低,学生上学时间成本普遍增加。建议教育部门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就学更加便捷的前提下实现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以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体系、规模调整、空间演化、南京、普通高中、分维
31
K901.2(地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2-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454-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