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2184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亚东地区石榴角闪岩的成因: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

引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出露的基性麻粒岩是理解印度大陆前喜马拉雅期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对亚东多庆湖地区的石榴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其原岩类型和新生代的变质作用过程.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很可能为新元古代(~890 Ma)的玄武岩,具有E-MORB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榴角闪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①进变质矿物组合可能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即石榴子石核部及其中包裹体;②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即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③退变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包括退变质域和石榴子石边部的后成合晶矿物.矿物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表明,石榴角闪岩进变质、峰期和退变质条件分别为609~621℃和0.59~0.65 GPa、805~845℃和0.91~1.04 GPa、825~840℃和0.61~0.68 Gpa,经历了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榴角闪岩的峰期变质时间为34.8~20.3 Ma,退变质时间为18.1~17.7 Ma,可能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部分熔融过程.本文研究认为,亚东石榴角闪岩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长期俯冲、地壳增厚成因的基性麻粒岩,原岩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拼合相关;其以加热埋藏、近等温降压为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指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大喜马拉雅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长期持续的地壳增厚和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早中新世(21~17 Ma)相对快速的减压抬升和随后(17 Ma之后)相对缓慢的折返至地表的演化过程.

锆石U-Pb年龄、变质作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亚东

97

P534.1;P618.41;TD9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联合资助的成果

2023-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2495-251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质学报

0001-5717

11-1951/P

97

2023,97(8)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