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001-5717.2022.04.017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碳酸盐岩微观组构与微生物造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蓟县系发育了大规模以叠层石、凝块石和鲕粒为主要组成的碳酸盐岩.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对其微观组构进行观察分析,均发现了大量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组构.叠层石具有鲜明的纹层状结构,是微生物通过其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及其中包含的机械性圈捕和生物诱导矿化机制与相应沉积环境中的碳酸钙沉积物交替发育、共同构建的产物.凝块石由不同级别的凝块结构构成.凝块体的发育可能主要由带有大量碳酸钙微粒的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在三维空间发生的降解、收缩及破裂所导致.鲕粒中圈层的发育机制与叠层石中纹层的发育机制相似.有核心鲕粒中的暗色核心可能由实心的微生物群落球体构成.空心鲕粒的发育可能与由微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气泡所形成的碳酸钙包壳有关.独特的显微组构表明研究区三类碳酸盐岩的发育均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是生物作用与非生物作用的结合.蓝细菌等微生物在中元古代适宜其发育的古气候、古海洋、古构造等背景下、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出于对不同水动力条件的适应、以最适合其生存的方式生长,并通过特定的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机制参与造岩作用,从而导致了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大规模发育.
叠层石、凝块石、鲕粒、微生物、中元古界、鄂尔多斯盆地
96
P532;X703.1;X5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603104
2022-05-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1397-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