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001-5717.2020.11.008
西藏切琼地区钾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拉萨地体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以及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伴随以上地质过程大面积出露有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中部拉萨地体南缘的切琼钾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切琼钾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10.28±0.92Ma(MSWD=0.99),形成于晚三叠世.岩体具高SiO2(73.44%~75.76%)、高K2 O(4.87%~5.15%)和高Al2 O3(12.58%~13.40%)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大于1.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轻稀土较富集且具有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Th,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和Hf等元素.εHf(t)为较低的负值(-4.2~-2.6),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在1262~1347Ma之间.综合分析认为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为地壳中泥质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中二叠世末期,在研究区内中部拉萨地体南缘与澳大利亚北部边缘发生碰撞造山作用,造成松多洋的闭合以及由此产生后碰撞岩浆活动,在拉萨地体30°N附近形成一条晚三叠世花岗岩带.
拉萨地体、晚三叠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
94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72071
2020-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1页
3272-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