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东部旌德高Sr/Y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旌德岩体是江南造山带东部一个典型的高Sr/Y岩体.锆石的原位U-Pb定年表明,该岩体侵位于141±1 Ma.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全岩地球化学表明,高的碱(K2O+Na2O=6.64%~8.01%),K2O/Na2()值(变化范围在0.78~1.04),Sr(189×10-6~452×10 6)和LREE;低的HREE和HFSE含量,Eu有轻微的负异常到弱的正异常(δEu=0.81~1.18).岩体具有高的Sr/Y值(23~66)和(La/Yb)N值(13~58),低Y(6.03×10-6~14.5×10-6)、Yb(0.36×10-6~1.17×10-6),且MgO、Cr、Ni含量较低,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体中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显示寄主岩为壳幔混合来源.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中长石.初始87Sr/86 Sr为0.7096~0.7101,εNd(t)值为-12.92~-6.28,二阶段Nd模式年龄tDM2=1.4~1.9 Ga.岩体中发育有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包体,指示有幔源岩浆参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早白垩世,先前(新元古代)发生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岩浆底侵到壳幔过渡带附近,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旌德岩体,且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江南造山带东段上发育独特的150~135 Ma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可能与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发生拼合形成初生地壳物质的中生代再造有关.高Sr/Y比值的旌德岩体可能代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增厚事件的结束,指示了江南造山带东部从造山增厚向伸展垮塌的转折时期的岩浆活动.
高Sr/Y旌德岩体、形成机制、构造意义、江南造山带
88
P59;P54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41002017资助的成果
2014-03-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