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的形成与演化:来自CI及其同位素36CI的证据
鄂尔多斯自垩系地下水盆地地处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南部和北部分别被黄土和沙漠覆盖,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在区域上差异显著,北部以淡水为主,南部以微咸-半咸水为主.在沙漠区和黄土区的深层含水层中(埋深大于400 m)分别采集了5组和3组水化学同位素样品.T和14C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滞留时间在20343 a内,并且未受到人工C1的污染.依据地下水C1及其同位素36C1的组成,分析了蒸发作用对研究区降水补给和地下水C1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蒸发富集和地层C1的淋滤溶解对地下水中的C1均具有重要作用,相对大气降水,沙漠区地下水蒸发浓集了29.9~63.0倍左右,蒸发作用为地下水提供了21.3~45.3 mg/L的C1,而在黄土区,地下水蒸发浓集了266.0~523.7倍,蒸发作用为地下水提供191.5~377.0 mg/L的C1.
鄂尔多斯、地下水、Cl、36Cl、蒸发作用
85
X14;TV1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编号 1212010331302;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编号 CPR8012,CPR8017;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 2006BAB01A10资助的成果
2011-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8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