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11/j.cnki.eer.2023.03.005
知与非知 ——再论人工智能应用对教学主体的影响
人工智能因其对人的模拟而成为一种能挑战人类主体性的工具,其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理应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过,现有研究主要从"知"的视角分析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帮助人知得越多,人就越能把握自身命运进而获得更多主体性.然而,从"非知"看,知存在着主体性的悖论,非知才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文章主要以"非知"为观察视角,讨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非知不仅是完全没有被对象化的主体意识,而且通过"要成为"使人不断地"总体化",主体性也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显现;(2)尽管人工智能在人的主体性实现过程中能发挥作用,但对人工智能的知的迷恋,以及人工智能对人的知的过程的替代都会限制人的主体性;(3)从非知理解人的主体性,能为教学主体理论的纷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而发展教学主体理论,也能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主体理论的建立提供一种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视角.
非知、教学主体、人工智能、主体哲学、教育技术哲学
44
G434(电化教育)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023JKZB08
2023-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