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11/j.cnki.eer.2020.01.016
“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
人文主义的“人”具有纯洁性、自然性、永恒性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天然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的“人”则主张排出“人”的概念,纳入“非人”,体现为对技术的积极接纳态度.研究从“人”和“非人”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1)从“非人”视角看,智慧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从永恒的主体转化为流动的主体,从纯洁的主体转化为混合的主体,从自然的主体转化为增强的主体;但从“人”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主体虚无”“非人主体”“主体弱化”的风险;(2)“非人”打开了“人”的空间,这种对“人”的解构正是智慧课堂人性论建构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3)在构建新的教学主体时,可以打开“人”的概念,接纳更多的“非人”,但对“人”的弱化并没有获得伦理上的支持.
人文主义、后人类主义、智慧课堂、教学主体、人工智能
41
G434(电化教育)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医学人文教育变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BJY006
2020-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