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20.06.008
纸上"伐桐"与"轻逸"的重力——育邦诗歌论
他诗歌中的人物,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叹息、光线或映像,是他称为"心灵"的非物质的脉冲与信息.——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在汉语中,我安下一座隐秘的家——育邦《夜访鸠摩罗什寺》在小说、随笔以及诗歌的综合视野中,育邦的诗人形象是最为自足也是最为突出的,而他的随笔则更多强调了一个"泛文化主义者"的阅读经验,以及与大师和经典的对话性特征.涉猎广博或百科全书式的动因对于诗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育邦曾写有伪托、假借的类似于"伪经"式的"虚构的诗""仿写的诗",因为诗有别裁,诗歌不是"知识",也非"经验",而是复杂的情志化合体.因此,诗歌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真实""原创"或"异质力"要求,"作为小说写作者,我处心积虑,并要付出长时间的劳作.而作为诗人,我显然要放松许多,至少在体力上的付出要少得多.同时,我也承认,写诗的过程,比之写小说要更复杂".①从传播和阅读的角度来说,诗歌是最需要知音的,我始终相信诗歌需要的是灵魂伙伴和精神知己.
2021-0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