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9.05.007
论郭澄清文学创作兼及"十七年"文学的"当代性"
在"十七年"文学中,郭澄清的文学创作历程,如果按照一般的文学创作来看,显然有些不合"规律". 因为自1962起至1976年这段时间里,在很多作家相继"失语"的状态下,郭澄清却以罕见的"逆生长"①姿态,不断开拓属于他的文学创作空间,在这段被文学史家所普遍称为"空白"或"断裂"时期里,郭澄清不仅以其敏锐的眼光,简略的笔力,奠定了其十分出众的小说创作者的地位,同时,他的创作的丰富性意义也成为"十七年"文学十分独特的存在. 在"十七年"研究渐趋深入的当下,郭澄清文学创作的"逆生长",则进一步提示我们,"十七年"的文学现场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被注意的历史细节. 在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下,这些重新浮现出的线索,显然有着重新被认识和研究的可能. 郭澄清之于"十七年"乃至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即在于他的"逆生长"式的创作现象背后,所建构的一种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叙事关系,在对这两种关系的处理上,郭澄清创作的启示性意义不言自明.
文学创作、十七年、当代性、郭澄清
I206.7;I04;J905
2019-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