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9.05.005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
一
今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70 年,是整整一个历史单元. 因为有了历史长度,我认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开始进入"下沉期".
什么是"下沉期"? 它指的是一个评论对象变成了研究对象,它的位置下沉到了能够做历史研究的状态,比如"十七年"文学.在这个领域,洪子诚的《材料与阐释》,黄发有的"十七年"文学传媒研究,张均的"十七年"报刊史研究,王秀涛的"第一次文代会始末"的档案研究,是值得注意的成果.① 还有吴秀明、袁洪权、易彬、斯炎伟、赵卫东等的资料整理和研究.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这个点,黄平的新时期文学"起源"研究,李建立的《今天》杂志研究,也是新看点.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材料"开始作为"史料学"的骨干部分被重视;"材料"的历史可信度在增加.而在前几年,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学科的兴起,是以"史料学"为基础的,没有史料学建设,它只能被人看作是一个没有学科自律的群体. 前些年,学术界对当代文学界的观感不好,认为它乱糟糟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
I206.7;I04;G642.0
2019-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