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9.02.005
《红旗》杂志与当代文学的"人民性"问题 ——以"新民歌运动"为中心
当代文学"人民性"问题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在20 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对当代文学"人民性"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对苏联文艺界相关理论的借鉴,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对文学的"人民性"与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等关系的论争,该阶段的探讨其理论资源主要源于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和匈牙利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契,例如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人民的意识,它像镜子一般反映出人民的精神和生活! 在文学中,像在事实中一样,可以看到人民的使命,它在人类大家庭中所占的地位,以及从它的存在所发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历史发展的契机. 人民的文学源泉可能不是某种外在刺激或外在的推动力,而只是人民的世界观."①第二阶段集中在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对"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的重申,对当代文学"人民性"的再阐释成为凸显文学的人道主义、文学的人性观等问题的载体,"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人性'的自觉. 虽然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过'文学是人学'的讨论,但在80 年代的文学语境中重新提出这样的命题仍然是危险的. 人民性由此成为一个切入点,不直接讨论人性,而是讨论人民性中与人性相契合的方面,成为一种策略. 人民性成为研究者呼唤人性的问路石."②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关于"底层文学"的评价与讨论中对当代文学"人民性"内涵的思考,基于对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事实的观照,学者孟繁华先生提出了"新人民性"的说法,并认为:"文学的新人民性是一个与人民性既有关系又不相同的概念. 人民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俄国诗人、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在给屠格涅夫的信中就使用了这一概念,普希金也曾讨论过文学的人民性问题. 但这一概念的确切内涵,是由别林斯基表达的. 它既不同于民族性,也不同于'官方的人民性'. 它的确切内涵是表达一个国家最低的、最基本的民众或阶层的利益、情感和要求,并且以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方式彰显人民的高尚、伟大或诗意. 应该说,来自于俄国的人民性概念,有鲜明的民粹主义思想倾向. 此后,在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以及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家那里,对人民性的阐释,都与民粹主义思想有程度不同的关联.
新民歌运动、当代文学、人民性
I206.7;D616;G1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CZW061
2019-05-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