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8.02.018
"清洁的心与正直的灵"
大约十年前,我曾应景写过一篇《当代批评六十年:道路、问题与人物》② 汪政、晓华:《我们如何抵达现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的大而无当的概述性文字.文中将批评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制度性批评家,如周扬、林默涵;一类是作家批评家,远的如鲁迅、茅盾,近的如王蒙、汪曾祺;再一类是批评的主体力量,我称之为专业批评家.在中国,专业批评家大致分布在两种机构,一是文联、作协,一是大学和文艺类科研院所.高校当代文学学科未建立前,文联作协系统的批评家还是蛮多蛮厉害的,等到这一学科成立,加之大学办学规模扩张后,批评家大都在大学了,连原先在文联作协的也几乎全跑到大学去了.现在的批评可以说是学院的一统天下.郜元宝先生自上世纪90年代为文学界瞩目,成为批评界的翘楚,是比较早的在大学成长起来的评论家之一.在大学里谋生的批评家总要自愿或不自愿地完成许多规定动作,即或不在意什么课题,也总有自己的专业.就郜元宝来说,他的学术兴趣就相当广泛,并且都有不俗的业绩,如海德格尔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等等.不过对我这个断断续续从事文学评论几十年但至今仍在作协吃饭的人来说,我对郜元宝的兴趣或者还能说上几句的只是作为评论家的郜元宝,而对于作为教授专家的郜元宝,对他在多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自有学界高人评说,这里,我只扯些这几天翻看元宝著作的一些感想和印象.
2018-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