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5.010
"事实性"的利用与"真实性"的表达——解读《小团圆》兼论张爱玲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曾提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①作为"新批评"的理论先驱,艾略特意在强调将作品自身视为一个世界来细读,包括作者也是这个文本世界之外的因素,其实也是在倡导对文学本体的关注.不过,这似乎未包括"诗人"和"诗"合而为一的情况.可以说,《小团圆》即是以自己的方式使作品和作者同时成为文本,在多个时空结构里展开.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从故事到文本再到公开面世,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②作者与人物之间明暗交迭、互映互涉,这个时空跨度本身也伴随着作者的反复打量、咀嚼和反思,这一过程既涉及自传与小说间的文体纠缠,也折射着张爱玲对经验自我和理性自我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生发的心灵主题和解读可能.
真实性、事实性、论张爱玲
I207.4;G212;D90
2017-1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