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2.018
21世纪诗歌:女性诗歌的热潮与性别认同
讨论创作主体的个体属性对于一个时代诗歌的整体影响,或许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性别因素了.“性别与文学的关系复杂而深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研究中,性别都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与阶级、种族、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纵横交织,相互联系和渗透,在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历史与现实中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样态.”①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女性诗歌创作几乎是整个中国新诗中最耀眼的增长点.因为种种特殊因素的制约,在悠长的中国诗歌史上,女性诗歌长期以来都是只能用寻找蛛丝马迹的眼光找寻的孱弱的存在,能够让人怀想的几个名字,也不过是固若金汤的男性中心文化中几丝淡淡的涟漪.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的妇女解放潮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趋势,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获得了根本的保障,男权中心文化也终于随着思想禁锢的逐步消解,而产生了某种令人欣喜的松动;于是“浮出历史地表”成了一代女诗人最光荣也最幸运的使命.她们不同于陈衡哲、冰心、庐隐、白薇、林徽因、苏雪林等,那一代在中西文化的最初碰撞中产生又饱受残酷战争和政治运动洗礼的女诗人,在发出“时代声音”的同时,纯粹的个体经验尚未萌动,而舒婷、翟永明、伊蕾、王小妮、唐亚平、陆忆敏、张烨、傅天琳们,已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性别”的存在,并且在作品中开始寻找“女性”本该拥有的不依附于男性的某种社会地位与文化定位,像翟永明、伊蕾等勇敢的女诗人更用女性独有的诗歌方式对抗着男性社会和男权中心文化,“黑夜”意识已经成为一个女性文学时代的代名词,“你不来与我同居?”②这样充满挑衅男权社会意味的句子,也已经成为某种文化意义上的“经典”.进入90年代后,已经产生影响的“老”诗人,和李轻松、鲁西西、安琪、吕约等“新”作者联袂,冲决性别意识,向广阔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寻觅诗情,激情之外有了技术的制衡与配合,在消费性的文化语境中表现出从容练达的风度.
21世纪诗歌、女性诗歌、性别认同
I206.7;B844.2;C913.6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JC751020
2017-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