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2.006
作为文学史家的程光炜
1998年,程光炜“因文坛‘纠纷’宣布脱离(诗歌)‘江湖””,①而随后的十多年时光也逐渐“淹没”了他作为朦胧诗人和重要诗歌评论家的曾经的形象.这或许是程光炜个人学术生涯中的偶然,但对于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而言,却毋宁是意外而丰厚的收获.作为文学史家的程光炜,不但和洪子诚等学者一起将“当代文学史研究”从当代批评中剥离、独立出来,而且还以其独到、深邃和切实的方法论思考为“当代文学史研究”勘定了明确的问题、方法与边界.受他的文学史理论的训练和影响,杨庆祥、黄平、杨晓帆等一批出自“人大课堂”的“80后学者”在学术界“异军突起”,“重返80年代”也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继“重写文学史”、“再解读”之后波及甚广、甚深的新的学术思潮.那么,作为当代文学研究“文学史转向”最重要的推动者,程光炜究竟为他的学生和“70后”、“80后”两代青年学人提供了什么?作为有幸参与“人大课堂”的“70后”一代,我愿意从方法论角度将他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卓越贡献归纳为三个方面.
程光炜、文学史家
I206.7;I06;G645
2017-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