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化蛹为蝶:再谈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
在中国,“余华”之于“先锋”,几为一对互为表里的称谓.自余华成名以来,“先锋”就为“余华”进行了及时的定义,“余华”也为“先锋”提供了完美的注解.今年三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为余华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其议题就直接将余华的三十年创作经历命名为“先锋的道路”.①一直以来,存在着对“先锋”的两种理解:一是,取其作为舶来语之本义,重视其“前卫”、“探索”、“一往无前”的艺术精神,强调其与一切传统、一切陈规决裂的革命性艺术形象,这个“先锋”,是一种气质象征:孤绝、峻洁、遗世独立;二是,取其狭义,特指一九八○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先锋文学运动.关于余华,当有人称其为“永远的先锋”时,或将其三十年的创作命名为“先锋的道路”时,即取义前者,强调余华的“先锋气质”,且这种“气质”有旗帜鲜明、坚定锐利、一以贯之、咄咄逼人的强势.当我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则取义后者,这时余华的名字常与马原、格非、苏童等并举——多数时候,人们都是在这个范畴里讨论余华或“先锋”.但是,有意味的是,在谈论“永远的先锋”时,能与余华名字并举的,却罕有他人.
2015-0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