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或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评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
作为一位思想者,史铁生倾其一生,都在叩询生命与死亡这一“熟而又熟却又万古难灭的问题”①.对他而言,死虽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②,但“未知死,焉知生”的生命欲求,却让史铁生在他的“写作之夜”里,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着“向死而生”的价值困惑.他几乎从不讳言自己的精神痛苦和信仰危机,不仅在写作中记述着存在的残缺与苦难,而且也通过考量生命价值的思想方式,向世人呈现了自我灵魂的无尽迷途:从一九八三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一九九七年的《务虚笔记》,再到二○○六年的《我的丁一之旅》,史铁生的生死之辩几乎贯穿了他全部的创作历程.然而,这一用写作去提前经历死亡的生活方式,却终于在二○一一年的岁末戛然而止.史铁生的离世,不仅终止了当代文学中最摄人心魄的神性写作,而且也令世人对他灵魂之旅的关注,从此愈发显得歧路频频.
解构主义、活下去
H059;I046;H315.9
2014-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