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人性论述的思想转变及其反思
明清之际,儒家人性论的性善观念出现了思想变异现象,与人性相关的道德问题渐与天理观剥离,而与气、情、才等观念形成紧密联结,转化出气善、情善等各种新观念.这一思想动荡肇始于16世纪心学时代,阳明及其后学提出"性为心之生理""天性与气质更无二件"等观点,主张性由气显,意将天命与气质打通为一.同时代的气学家王廷相坚持气质本位的立场,以"性为气之生理""无生则性不见"等命题来消解理学"人有二性"的道德二元论.清初陈确和颜元突出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他们对"习"及"慎习"问题的思考如出一辙.在他们的人性论中,性与气、情、才等语汇被组合成一个等值的概念群.陈确主张"气、情、才亦有善而无恶",颜元认为孟子言性善在于强调"才情之善,即所以言气质之善也".陈确、颜元不仅对宋儒的道德本体论提出质疑,甚至反对"变化气质"这一宋明儒的共法.他们以自然人性论为基本立场,对宋儒基于天理观的本质人性论实施了"思想突破".陈确、颜元以及后出的戴震以人性问题为突破口对理学的批判,预示着理学传统的断裂.
人性论、气质一元论、情善说、气善说
B82-051(伦理学(道德哲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ZDA013
2022-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