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修身工夫论的路径与特色
王阳明工夫论与儒家修身传统关系密切.他将朱子“察之于念虑之微”工夫标举为“根本工夫”,由朱子之“独知”而直接转化出“良知”,借此扭转了朱子学外骛之弊,格物工夫遂聚焦于“格念头”,格物者的生命成了修炼的对象;他提出的“致良知”跟陆象山“先立乎其大”工夫本体一齐点出,均有简明直截、鞭辟入里的风格,但“致良知”三字,不犯典要、不落格套,“先立乎其大”则有落入典要之嫌疑,在立志改过工夫论说上,象山“念虑之正不正,在顷刻之间”说与阳明“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说虽“差之毫厘”,但却意义重大,前者坐实了刘蕺山“知是知非”落入后手之批评,后者则可从现象学“内意识”角度得到有力辩护;而在成圣这一修身目标上,阳明的圣人图像与宋儒相比则发生了“上提下拉”的变动:“上提”系指圣人图像中“无”的一面得到充分彰显,明道所营造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无滞、无着、无执、无染的面向至此已天机尽泄;“下拉”系指阳明圣人观中的平民化趋势,个个心中有仲尼,见满街人都是圣人诸如此类之说法遂不胫而走.
王阳明、修身工夫论、朱子、陆象山、圣人图像、儒家修身传统
B82-09(伦理学(道德哲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ZDB005
2018-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