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情而心安——道德困境中儒家的选择
陆澄得知儿子病危,因而忧闷不能堪,阳明先生批评他爱亲偏了,已是私意.然而当阳明得知自己父亲病危时,却“欲弃职逃归”,这其中的差异值得探究.其实,阳明先生对陆澄的提点是基于理性的考量,但当自己遭遇此种危急时,则依于直觉之情.此情是人性深处的直觉的亲情,顺此情才能心安.安与不安,不是从理论推导、逻辑论证中得到的,而是情感的恰当安顿,心安是儒家面对内在困惑或道德两难处境时选择的依据之一.儒家肯定亲情,但不止于亲情,而是将其扩充、提升为普遍的仁爱之情,将“亲亲”与“仁民”、“爱物”统一起来,确立了由孝及仁,由身、家及天下的实践路向,扩充家庭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和谐.这也为我们的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今天,我们应当重拾儒学,彰显其在慰藉心灵、和谐群体与稳定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重大意义.
王阳明、顺情、心安、道德
B82-09(伦理学(道德哲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ZX011.
2015-06-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