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声誉考量——对陈寒溪之学术批评的回应
本文是对陈寒溪博士<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一文所做的回应.本文先进一步澄清国家的”声誉”与”威望”两个概念之间的根本性区别.之后,本文解释了中国在参与国际制度中的声誉考量:在结构性压力下,为了避免受到遏制,崛起中的国家具有建构良好声誉的动力,积极显示自身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宽慰其他国家,从而消减被遏制的可能性.既然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困境不可能彻底消除,那么中国之所以通过参与国际制度塑造自己的声誉,主要目的是竭力避免成为体系主导国家集团的遏制对象.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人权与安全制度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中国既不采取制衡战略,又不是简单地追随或者跟风.本文认为,<商榷>一文的价值在于,促进了对国家声誉研究的精致化、层次化与多样化.
国家声誉、国际制度、中国、跟风战略
D8(外交、国际关系)
2009-12-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14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