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坛新形象——带灯的典型性
当代剧坛常有“高原”之戏,鲜见“高峰”之作,欣喜看到商洛花鼓戏《带灯》积蓄了攀登艺术高峰的力量.具有建设性的批判精神改编于著名作家贾平凹同名小说的商洛花鼓戏《带灯》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演引起不小的争议.肯定者认为这是一出不可多得的具有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力作,特别是剧中把小说所涉及的农村基层干部作风问题暴露无遗,这是极具建设性的“破”中“立”.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带灯》放大了小说“消极”的一面,过分表现了基层一些领导的不作为,不合适地突出了带灯,带灯似样板戏《龙江颂》中的江水英“个人英雄主义”,有“暴露文学”之嫌,甚至认为这样的戏立在舞台上有负面作用.由此让人想到话剧《郭双印连他的乡党》试演时一些人就“心惊肉跳”.看来,戏剧观“僵化”是个大问题.
2015-03-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