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0820.2004.01.010
世纪末的温情暖意--9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指认
@@ 在20世纪最后一缕夕阳的辉映下,发端于"五·四"时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乡土小说的发展轨迹显得清晰可辨:20年代对古老乡土的眷恋与理性审视;30年代对躁动不安的乡村社会的冷峻剖析与阶级意识的发现与张扬;40年代在战火硝烟中对民族意志的发掘与抗战激情的呼唤;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热情讴歌与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的暴露"伤痕"、历史"反思"、参与"改革"、文化"寻根"以至描摹乡村生存本相及乡土存在哲学思考的"新写实主义"等,乡土小说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表现特定时代内容、呈现特定时代精神风貌与审美风范的创作主潮,留下一条尽管曲折坎坷,但仍脉络明显的线性前进轨迹.进入90年代以后,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氛围的相对宽松和文学观念的变革,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选择的出现,乡土小说创作不再是某一种思潮或某一个流派在特定的时期内一统天下、独步文坛的一元化局面,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流派纷呈、旗帜林立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世纪末躁动不安、急剧变化的乡土大地上奏起了多音调、多节奏的交响乐,谱写出主题、风格、追求各有千秋的新乐章.
乡土小说、世纪末
I206
2004-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