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心灵史破译民族魂——《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后记
@@ 本书是拙著《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的姊妹篇,但写作时间却几乎与十大主题同时,只不过前者成书早些.这是难忘的1986年,我在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习时,受主题学、原型批评等方法启发,试图从国别文学角度对古典文学遗产进行梳理,几乎同时想到的两个课题.当时所内董乃斌、徐公持、栾勋、曹道衡、陆永品等许多老师,都曾先后给予不同程度的宝贵指导.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王之江先生,我们也曾在一起多次畅谈.本书的“柳”在1987年初发表后,这篇一万五千余字的长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上全文转载,当时的之江兄还正在审阅十大主题书稿,看到“柳”一文,十分欣赏,当即与我谈了不少他的相关设想.记得他当时给我提出的题目是“物与中国文化”.由于课题较大,受学力专业限制;另方面则是些莫名其妙的人事上的原因,在我当时工作的烟台师院不情愿地参加了一个系领导牵头的、自己并不熟悉的项目的“合作”,许多搜集好的资料不得不搁置在一边,另起炉灶.而由于课题大,合作进展不顺利,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连自费去也不允许,只能零星地搞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曾在一段艰难的处境中有过焚琴煮鹤之想.应当说,之江兄的鼓励以及十大主题的终于付梓,给了当时的我不少乐趣与信心,本书的构架也逐渐明晰起来.
诠释、心灵史、破译、民族魂、文学意象、主题学、中国、课题、教育出版社、报刊资料、原型批评、学术会议、写作时间、文学遗产、文学研究、文学角度、古代文学、姊妹篇、社科院、董乃斌
23
I041(文学创作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