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野性"生命气象的呵护
乡村少年在城市文明导引、科学思维规训、学校教育模塑的"合力围剿"之下,渐成为戴上眼镜、温文尔雅的人,丢失了原本属于他们的"野性"身体与"野性"思维,这是对"应然的自己"的否定与抛弃.在这种语境下,乡村少年接受教育的历史便是"野性"的遮蔽史.然"野性"之于乡村少年而言,是不悖于现代文明的重要素质,是本体能力的表征,更是诗性思维的源泉.所以,乡村教育需保护并发展乡村少年从身体到思维的"野性":空间规训的"松绑",有意识地破除"围墙"给乡村少年成长所设置的"牢笼",让"泥土"回归他们的成长过程;科学思维的"祛魅",让诗性的思维方式在乡村少年成长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乡村教育、乡村少年、野性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委托项目"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义务教育治理耦合机制研究"编号:2019-WT-29
2020-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