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自主与认同:情感再奠基的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与斯宾诺莎的一种比较
出于批判马克思"人本主义"解释路向的逻辑,学界长期忽视了马克思理解人类情感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贡献,进而缺失了唯物史观进入当代社会科学情感主题讨论的理论基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以"新斯宾诺莎主义"潮流为代表,重新揭示了马克思与斯宾诺莎哲学之间的多重内在关联.也为进一步反思"广义唯物论"传统中情感观念的独特认识提供了研究线索.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展示了马克思与斯宾诺莎将情感予以理性化的共通哲学方案及其目的.从方法论逻辑来看,两者不约而同地遵循了17世纪以来的情感"制衡原则",重新提出了区分主动与被动情感的标准,将情感的主动性奠基于因果机制的认识条件之上.从价值诉求来看,两者对情感主动性的追求,旨在强调情感(依存)与理性(自由)的调和,而非去除情感本身,借此重获完满人性.从政治目标来看,两者共同思考了人类情感之间的认同如何可能超越基于自利的政治契约,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联合".
马克思、斯宾诺莎、情感、自主性
2021-03-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28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