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情感”的文化政治——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修正早期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回归文学的审美属性,将文学的功能定位在“情感教育”上,而这并非标榜唯美的文学立场,其中正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梁启超将文学视作对现代国民进行人格教育的有力手段,从而为“开拓新政治”奠定民众和人才的基础.他发扬孔子开创的“诗教”传统,强调借助文学培养国民“趣味化”的人生观,并将传统文学作为教育现代国民的重要资源,着重指出文学在重构转型期国民的文化认同、铸造民族精神当中所能发挥的特殊价值.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论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文学功能观显出差异,构成对话.
梁启超、新文化运动、国民教育、情感教育、诗教
G40-09(教育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YJA751061;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12YBB04
2016-04-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