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4646.2023.03.012
视觉启蒙、政治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体的塑造——民国时期儿童电影的理论化再思考
联系作为电影观众的儿童群体与作为银幕形象的"儿童"表征,民国时期儿童电影可视为儿童启蒙在视觉层面的延展与创新,即"面向儿童的视觉启蒙".这一活动较早可追溯至 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活动影戏》一书,儿童银幕形象以20世纪20年代涌现的基于社会改良立场的儿童电影为代表.伴随着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力扩张与中国共产党进入电影领域,儿童电影的政治色彩愈发鲜明.从"政治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儿童电影成为不同政治派别争夺儿童群体与形塑典范儿童形象的阵地,见证了儿童作为民族主体的形成.银幕内外民族主体的内涵与形态,在抗日战争与战后重建中经历重塑,并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活力、顽皮与叛逆,试图展现超越政治宣传的能动性.
儿童电影、启蒙、政治现代主义、民族主体
J905;K262.9;G239.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18-1949;21CZS047
2023-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