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情感再现
巴兹·鲁赫曼镜头下的维罗娜既非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也非现代都市,而是一个由影像、意象构成的超越“真实社会”的异托邦.电影以电视的新闻报道作为叙事框架,中间大量穿插对音乐MV以及各类电影范式戏谑式的模仿.无论是电影风景、人物的衣着和出场方式,还是时尚化广告和世俗的宗教意象,均和流行文化影像形成互文指向的关系.在莎士比亚和泽菲雷利的影响焦虑下,鲁赫曼试图寻找新的电影语言迎合时代的变迁和观众的需要.尽管鲁赫曼基本遵循原剧的故事框架,然而从语言中心(莎士比亚)到视觉统领(鲁赫曼)的转化,从现代电影语言(泽菲雷利)到后现代电影语言(鲁赫曼)的再现,种种复杂交织的跨媒介式互文关系制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暗恐”和疏离.本文以莎士比亚的原著和泽菲雷利的电影版本为参照,探讨鲁赫曼的电影如何从空间和身体的维度再现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情感.
鲁赫曼、景观社会、情感空间、身体
2018-03-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