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的价值——以《信义兄弟》为例
近期成片的数字电影《信义兄弟》,整体而言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影片取材于较具社会影响力的真实事件,关注中国底层人群的民生疾苦,贴近现实生活,与那些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同时,我们知道这样一部带有“主旋律”色彩的命题之作,在创作上是十分困难的,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在平凡与伟大之间,往往令作者取舍维艰。《信义兄弟》的创作者较好地把握了尺度,作为一件社会、文化任务,影片对一桩社会善举进行了充分展现;作为一部数字电影作品,影片在剧作的完整性,以及演员表演上是颇为难得的,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作为一部“应景之作”,本片圆满完成了任务。然而,我们是否应该满足于此?本片由中国数字电影的第一战略重地——电影频道参与出品,主要作者方军亮(导演)和邢原平(编剧)又是数字电影领域的翘楚,且本片还是一部重点作品,可以说,此片的综合实力应该代表了电影频道出品的数字电影的一等水准。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我们是否会感到一些不满足呢?我们站在电影艺术的角度,站在展望数字电影发展方向的高度,对这样一部较为典型的数字电影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对我们的数字电影事业应有裨益。
兄弟、信义、视听语言、社会影响力、数字电影、电影作品、价值、电影频道
J93(电影、电视拍摄艺术与技术)
2012-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