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4646.2006.04.007
现实主义的隐喻——谈《邻居》的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
@@ "现实主义"的概念在中国电影中,从来都不是纯粹的.30年代的"现实主义"要发出救国救民的呐喊;40年代的"现实主义"要批判蒋家王朝的没落;到了80年代的"第四代","现实主义"则既要审视过去又要抚平创伤.在这多重元素的糅合之下,诞生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郑洞天在80年代初创作的<邻居>(1981),则恰恰是对中国电影史上几代现实主义的继承与沉淀.<邻居>的电影文本,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描摹与再现,也同样是对社会心理的象征和表述;在现实主义的生活空间之下,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心理空间.这双重空间所揭示的,是80年代的老百姓所承受的社会、生活和心理上的多重困境.
现实主义、隐喻、现实空间、中国特色、心理空间、电影文本、双重空间、生活空间、社会心理、救国救民、重元素、老百姓、电影史、再现、审视、批判、描摹、困境、概念、创作
I20;P20
2006-08-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