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结出“第四只苹果”
曾听说过“三只苹果改变世界”的故事:第一只苹果诱惑了夏娃,人类开启了农业化时代的文明;第二只苹果砸中了牛顿,开启了工业化时代的文明;第三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开启了信息化时代的文明。<br> “第四只苹果”会在哪里呢?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文明?前三只苹果的内核是改变和创新,第四只苹果的内核也应如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所有的创新都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没有教育的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则无从谈起,创新发展则沦为一句空话。而教育是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据保守测算,一个人在小学阶段需要上6000多节课,在初中阶段需要上4000多节课,在高中阶段需要上4600多节课。除了吃饭、睡眠的时间,学生的生命的长度绝大部分是一节课一节课组成的,他们的生命之水是从课堂的河床上流过的。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每一节课都关乎学生的生命,浪费课堂,就是浪费学生生命。每一节课都关乎学生的未来,关乎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未来,要让课堂结出“第四只苹果”。在工业化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的今天,课堂必须因时而动,因势而动。
课堂、苹果、创新型人才、学生生命、文明、生命的长度、人才培养、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业化思维、多节、小学阶段、五中全会、特级教师、思维转型、内核、核心位置、国家发展、高中阶段、改变世界
G40;G4
2016-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