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再响:《红楼梦》前后的声音与文本系谱学
一般认为传统中国读者普遍采用口头阅读,默读从来不是主流。《红楼梦》却抵触了这个常识,里面的人物几乎都理所当然地在读诗时保持沉默。小说呈现的倒不是清一色的历史“真实”图景,因为分歧早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间出现,后者里吟诵之声明显越发“响亮”。要全面了解此一吊诡的现象,我们不能光看《红楼梦》本身,更必须把它放回到一个漫长曲折的系谱里。这系谱上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下至18、19世纪之交的首批《红楼》续书;前者已出现口头与无声阅读的分际,却与此同时隐没了其中的意义,后者则作为对原著前八十回的反动,展开了我所谓的“有声”模式。本文不仅挖掘出传统阅读史比想象中远为复杂的面貌,而且还借此重构通俗小说非线性的发展流程。
阅读、口头性、印刷文化、媒体、感官
G42;I20
2016-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0页
8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