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7178.2017.04.009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自行车是一项惠民工程,它具备了部分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即一定程度上的非排他性、一定程度上的非竞争性以及较强的正外部性,所以,市场对于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有效供应会小于最优值,而且有可能出现“公地悲剧”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来直接提供或对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私人部门进行补偿、激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上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边界发生了偏移,城市共享单车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结合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城市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对如何破局提出了思考.
公共物品理论、城市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
U491.225(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2017-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09-116